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

(8)詞:徐行曰步 疾行曰趨 疾趨曰走


 
(8):徐行曰步  疾行曰趨  疾趨曰走

不戰而走, 亦步亦趨, 徒步,徘徊, 徜徉, 踟躕, 踉蹌, 蹣跚, 蹉跎, 踽踽, 跋涉

 
在現代漢語裡,是步行的通稱,如說走路,就是在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向前行進。古代的卻不然,它相當於現在的,也就是跑步前進。還有逃跑義,如敗走不戰而走

也是,在古代與走同義。奔還有為某事奔忙的意思,如奔命奔喪

《莊子 ž 田子方》有「夫子步亦步,夫子趨亦趨,夫子馳亦馳」的話,原意是說孔子學生顏淵學習夫子的一舉一動,後來縮寫為亦步亦趨,用以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隨別人。
 
在古代,疾行的,被認為是表示敬意的一種方式。據《論語 ž 子罕》記載﹕「子見齊衰者、冕衣裳者與瞽者,見之,雖少必作,過之必趨。」意思是說,孔子會見穿喪服的人、穿戴禮帽禮服的人以及盲人,即使年紀比自己輕,也一定站起來。走過這些人時,一定要快走幾步。

是徐行,因稱步行可以用作量詞,意為腳步。古時稱人行一走跨出一足為一,跨出兩足為。《荀子 ž 勸學》有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」的話。跬步就是半步。

徒步也是步行。 《周易 ž 賁卦》有「捨車而徒」的話,說是放棄坐車,甘願步行。徒步又是平民的代稱,因為古代平民大都出行無車。

由於人在行走時姿態的不同和腳步大小快慢的不同,因而產生出不同的形容詞,常見的有:

徘徊,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行走。

徜徉,自由自在地往來。

彳亍,小步,走走停停。

踟躕,心裡遲疑,要走不走。

躊躇,猶豫不前。

躑躅,徘徊不進。

踉蹌,走路不穩。

蹣跚,腿腳不靈便,走路緩慢搖擺。

跮踱,走路忽進忽退。

蹉跎,失足跌倒。

踽踽,一個人獨自走路。
 
下肢除了行走和奔跑以外,還可以做跳、踢、踩、踮等動作。踴躍本義是跳,後來用來形容情緒熱烈。踐踏蹂躪本義是踩,後來用以表示暴力摧殘。蹴既可解釋為踢,如蹴鞠是古代的足球運動,又可解釋為踩,如一蹴而就,是說踏一腳就能成功。是踮起腳尖的意思,與企相通。
 
人們通常用跋涉來表明長途旅行的辛苦。跋是登山涉是渡水,合起來為跋山涉水。
吾三省   中國文化背景八千詞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